胡适(1891.12.17—1962.2.24),汉族,安徽绩溪人。原名嗣穈,学名洪骍,字希疆, 后改名胡适,字适之,笔名天风、藏晖等。 现代著名学者、诗人、历史学家、文学家、 哲学家。 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之一,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、新诗的 学者,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,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,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。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、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、 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。胡适兴趣广泛,著述丰富,在文学、哲学、史学、考据学、 教育学、伦理学、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 入的研究。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。
胡适决不只是一个文学家
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,新文化运动发挥着关键性作用;作为的一名旗手、一名主将、一名精神领袖,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。新文化运动已经确认,胡适不愧为中国文化大师、世界文化巨匠。 胡适也的确是一位文学家
尽管以往很少有人称他为文学家。但是我们赞成唐德刚的意见,他认为,胡适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在文学方面。有人曾说胡适样样都好,就是不大懂文学。唐德刚说:“且把六十年来的文学家点点名,试问又有几个人比胡适更懂得文学?”
胡适是徽州绩溪人。他出生于1891年,去年绩溪、合肥等地举行了胡适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。他的乳名叫嗣穈,父母叫他“穈儿”,哥哥叫他“穈弟”,家乡人都叫他“穈先生”。他原来的大名是洪骍,后来改的“胡适”这个名字,是他二哥替他取的,一直到报考留学生时才正式使用。新的名字来源于那句名言:“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。”
1894年胡适4岁开始识字读书,
1895年胡适5岁回到徽州老家绩溪上庄,接受了9年的乡村传统教育。
1904年胡适14岁就读于上海新式学校,随后考取中国公学。
1910年胡适20岁通过考试开始留学美国,先入康乃尔大学学习农科,但是很快就转到文学院,改学文学专业;
191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,追随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研修哲学。纵观胡适的教育背景,明显具有多元综合的特点。既有乡村的传统教育,又有都市的新式教育;既有东方的文化教育,又有西方的思想教育。由此我们可以设想,如果没有多元文化的综合,可能就不会有文化大家胡适。正如在大自然当中,没有谷壑纵横、层峦叠嶂,哪来横看成岭、侧看成峰的宏大气象!
1917年,胡适27岁,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以后回国,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。
1938至1942年他曾担任中国驻美大使。
1946年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。
1949年大陆解放他去了美国,
1958年回到台湾定居,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。
最终在1962年病故于台北,享年72岁。胡适一生的工作履历,看似简单并不复杂,但是正如美籍学者余英时所说,从1917年因为倡导文学革命而“暴得大名”,到1962年在中央研究院的酒会上猝然去世,胡适的一生可谓是“誉满天下,谤亦随之”。有人称颂他是“圣人”、“当今孔子”,有人斥骂他是“国贼”、“人民公敌”。不过在这40多年中,无论人们是褒是贬是毁是誉,胡适始终是学术思想界的一个焦点人物,几乎没有人可以完全忽视他的存在,因为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着枢纽地位,他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中心人物。 胡适的三大历史功绩
胡适平生引以为无尚荣耀的名山事业,现代学界公认他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,都在于上个世纪那一场新文化运动,那场新文化运动决定着中国现代文明的走向和命运。在那场新文化运动中,胡适至少有以下三个重大的历史功绩:
反对文言文,提倡白话文
整理传统文化遗产,拓展现代学术领域入西方现代思想,推动中国文化转型
新文化运动
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,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。1919年5月4日前夕,陈独秀在其主编的《新青年》刊载文章,提倡民主与科学(德先生与赛先生),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,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;一方面,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,则反对马克思主义,支持白话文运动,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,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。在这一时期,陈独秀、胡适、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,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。
主要内容
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,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围绕着“四提倡,四反对”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。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。后期则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。有具体一例可观:就新文化方面,胡适在“文学改良刍议”中也提出著名的八不主义:
一:需言之有物
二:不模仿古人
三:需讲求文法
四:不做无病之呻吟
五:务去烂调套语
六:不用典
七:不讲对仗
八:不避俗字俗语
他认为,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,文体是自由的,这样就可以注入新内容、新思想。
胡适的三项文学事业主要包括三种:
文学革命充当时代先锋
文学创作开创历史先河
文学研究拓展崭新天地
作为中国现代“文学革命”的主将,胡适在留学期间就已酝酿着“诗国革命”,呼唤着“文学革命”。他有一首“口气很狂”的《沁园春》词,就在那首词里,他发誓要在“文学革命”当中建功立业。词的下阕这样写道:“文学革命何疑!且准备搴旗作健儿。要前空千古,下开百世,收他臭腐,还我神奇。为大中华,造新文学,此业吾曹欲让谁?诗材料,有簇新世界,供我驱驰。”紧接着到了1917年,他在《新青年》发表了《文学改良刍议》,文章题目看似谦恭,实际却成了“文学革命”“发难的信号”。他在文中提出八条写作准则:言之有物;不摹仿古人;须讲求文法;不作无病之呻吟;务去烂调套语;不用典;不讲对仗;不避俗字俗语。他在文中提出三个文学论断:
一、今日中国当造今日文学;
二、今日文学能够与世界一流文学比较只有白话小说;
三、白话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正宗,又是将来文学必用的利器。
当年陈独秀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拍案叫绝,称赞它是“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”。为了支持胡适的主张,陈独秀在《新青年》发表一篇《文学革命论》,自称“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”。文章写道:“文学革命之气运,酝酿已非一日。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,高张文学革命军之大旗,以为吾友之声援。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三大主义,曰推倒雕琢的、阿谀的贵族文学,建设平易的、抒情的国民文学;曰推倒陈腐的、铺张的古典文学,建设新鲜的、立诚的写实文学;曰推倒迂晦的、艰涩的山林文学,建设明了的、通俗的社会文学。”在胡适和陈独秀的联手推动之下,一场文学革命运动,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兴起。
随后胡适又发表多篇影响广泛的文章,其中一篇《建设的文学革命论》可以称作“文学革命的最堂皇的宣言”。这篇文章对应他原来的“八事主张”,正面提出了作文的四条要求:
要有话说,方才说话。
有什么话,说什么话。话怎么说,就怎么说。
要说我自己的话,别说别人的话。
是什么时代的人,说什么时代的话。这些要求不限于文字形式,更加注重于新文学的思想内容。
胡适既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;和引领者,又是文学革命创作业;绩的体现者和代表者;学革命开始,胡适就以“但开风气;不为师”的文化精神,在中国现代;文学的诸多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;的贡献,其中许多贡献都属中国;文学史上的“第一”,比如:;胡适第一个采用白话文翻译介绍莫泊桑、契珂夫等等西;胡适创作了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白话散文剧本《终身大;胡适第一个大量尝试白话诗的创作,
胡适既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 和引领者,又是文学革命创作业绩的体现者和代表者。从倡导文学革命开始,胡适就以“但开风气不为师”的文化精神,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诸多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,其中许多贡献都属中国文学史上的“第一”,比如:
胡适第一个采用白话文翻译介绍莫泊桑、契珂夫等等西方文学的名家名作,出版了第一部白话译本《短篇小说》。
胡适创作了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白话散文剧本《终身大事》,用以确立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新形式。
胡适第一个大量尝试白话诗的创作,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《尝试集》,开创了现代自由体新诗的创作流派。
根据胡明编注的《胡适诗存》,胡适现存诗歌344首。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开创风气、独领风骚的历史地位。特别是他的《尝试集》更是中国新诗革命的奠基石,是中国新诗起步的里程碑。《尝试集》在1920年出版,是标志新文学开始崛起的一件大事。“作为中国现代新诗的第一本集子,《尝试集》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开山地位显然是不可低估的,而胡适从此戴上?新诗老祖宗?的桂冠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。”《尝试集》之后,新诗的集子便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。在那一场气象庄严而意义深巨的诗界革命中,胡适正是“首难之(陈)胜、(吴)广”。
首先是文学史研究
胡适1928年出版的《白话文学史》,是第一部运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专著。当时评论用了六个“新”字,来概括这部书的主要贡献:新方法,为我国文学史著作开辟了新蹊径,新材料,在旧有史著之外增加了未曾有过的新内容;新考证,别开生面地表现出完全的新见解。
作为一部开山之作,《白话文学史》不仅为人们研究和撰写中国文学史搭起了框架、开辟了道路,成为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;而且因为当时所运用、所体现的科学方法和全新观念,它被看作是建立新典范、开创新风气的学术著作。换句话说,胡适的这一部著作,与其说是向人展示中国文学史,不如说是教人如何研究中国文学史。
其次是古代小说考证
胡适第一个将传统小说正式作为学术课题进行研究。1920年经过整理的《水浒传》、《儒林外史》出版,胡适写了《水浒传考证》、《吴敬梓传》作为序言。随后他又对《红楼梦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官场现行记》、《老残游记》、《醒世姻缘传》、《宋人话本八种》等十几部古典小说进行了考证,用序言或者导论的形式,发表几十万字的考证文章,提供了前人未曾有过的学术成果。其中成就最大者是他的《红楼梦》研究。
关于《红楼梦》,他先后发表有《红楼梦考证》、《跋红楼梦考证》、《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》、《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》等一系列文章,考定了《红楼梦》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家世,考证了脂本提供的佚文“后之数十回”的信息,还考定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“非出一手”等等。这些考证在中国小说研究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性质、划时代的意义。胡适用他“科学的方法”研究小说《红楼梦》,将索引猜谜派的悠谬之说、揣测之词一扫而空,成功地颠覆了“旧红学”,开创了“新红学”。胡适“新红学”的创立,震撼当时,影响当今,属于中国学术史上的重大事件。
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、社会的变迁、实践的深入、科学的发展,胡适作出的种种实绩都已成为过去,他取得的种种成果都已为别人所超越,但是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过程中,胡适的拓荒性功绩是不可磨灭的,他的奠基性地位是不可动摇的--他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,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。